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御书房。

岑公公又送过来一批折子,太后有些疲惫的叹了口气。

监国之前她也想过当政是一件很累的事,但也没想到居然会这么累。

每天光是长安官员们递上来的折子就有数百,还不算被分作另一类的各地官员递上来的奏章。

长安的事近在眼前,必须当天处理,各地的奏章在路上就走了很久,也不能拖着。

这就导致皇帝的工作量其实很大,也是为什么需要宰相的原因。

早上五六点就要起来上早朝,中午时分用过了膳就得开始批折子,偶尔大臣们还要你开经筵,简直一晃就到了下午,和宰相们开开午朝,讨论下军国大事,天又黑了,一看折子还没批完,得,把烛火点起来继续加班。

简直比现代的996还惨。

还好有宰相,比如卢何在中书省就会对奏折先进行分类,再根据他多年的施政经验进行处理,然后由岑公公送过来给太后过目,没有问题再经由门下同意,再到尚书省具体处理。

看起来很麻烦对不对?但这个流程是必须走的,也别觉得有了卢何施政,再多个温言只管点头是多此一举。

身为帝国的最高执政者,你深处宫中,对各地都没有细致的了解,只能通过官员们的上奏才能多少有点认知,如果你比较懒,把事情全部丢给了中书省,那么中书省就可以完全单独管理起这个庞大的帝国,到时候你是皇帝还是他们是皇帝?

所以就需要多个人来看着中书省,一些不合理的旨意会被退回。

你问我要是两个宰相勾搭在一起了怎么办?

那可真没办法,这种情况也不是没出现过,反正大唐在那几年基本处于无皇帝状态,两位宰相就可以决定整个帝国的一切事情。

以前的唐皇其实很勤政,虽然天资有些不足,但他最优秀的一点是可以信任别人,比如卢何,比如年轻的温言。

但换成了太后就不太一样了,当太后开始监国起,卢何的权力被极大压缩,温言变成了只会点头说通过,而宗明哲就整天领着六部闷头干活。

她是个女人,女人都是敏感的,所以她比起宰相更信任岑公公,甚至让他在中书和御书房之间传递奏折。

眼看着御书房桌子上的奏折都快堆成一座小山,太后手中的笔也有些拿不稳了。

如果一本本的去看卢何的批注,再思考可不可行,最后打个勾,这么多得勾到什么时候?

再想起今日朝堂上李子卿那对着文武百官不仅没有丝毫露怯反而据理力争的模样,她越发有些心烦。

伺候太后多年的岑公公明显感觉到了太后的心理变化,他眼神示意两个宫女给太后揉肩,又往前凑了凑,老脸上挤出谄媚的笑容,拿起了刚送过来最上方的一封折子:

“老奴刚到中书官署,卢公就给了老奴这封折子,说是一定要先给太后看看。”

闭着眼享受按摩的太后有些疑惑的接过来,打开一看便是卢何对礼部那封二次和亲折子的批注。

太后直起身子,身后的宫女赶紧退下,她仔仔细细的看了两遍:“温卿家不是说门下省不会通过吗?”

岑遂弯了弯腰:“卢公说了,政事堂议事出了结果,温侍中同意议和了。”

太后的心情终于好了些,可又很快染上些阴霾:“让你查的事怎么样了,明珠回宫后与温卿家可有接触?”

“未曾有,不过...”岑遂偷偷抬眼看了下太后,“沉香殿有人出过宫,老奴打听了,是长公主殿下的贴身宫女。”

众人都能感觉到太后身上猛然散发的寒意:“去了哪儿?”

“禁军军营。”岑遂低着头说完了最后一句话。

太后一愣,寒意消散了些:“禁军?”

“是去接触定远卫吗?哀家记得明珠亲手提拔了个校尉?”

岑遂默认。

太后喃喃道:“不是接触朝官就好...去查清楚那个校尉,还有岷山发生的事情,哀家要看看,到底是不是明珠说的那么回事。”

岑遂点头应下,太后又开口道:“明珠在后宫见了哪些人?有没有想去看陛下?”

岑遂回应:“明珠殿下昨天去皇后娘娘,还有淑妃娘娘,倒是递了折子求见陛下,但皇后娘娘转到了太后这儿。”

他在一堆奏折里翻了翻,找出了那封李子卿写的求见父皇的折子。

太后点了点头,盯着那封折子看了半晌,然后突然勾了:“批了吧,若是再出发和亲,便可能是最后一面了。

她放下折子:“你再去中书官署一趟,让卢公拟几份旨。”

“八百里军驿加急,调秦州守军北上兰州,据城固守,不可轻易外出接敌。”

看着岑遂用笔记下,她又开口:“让礼部派一队使者去凉州,与吐蕃议停站事,以和亲代凉州。”

“旧靖王府改为长公主府,长公主明珠出宫暂住,议和后北上凉州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