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宋国崛起 > 第两百七十八章 庄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田单这么讲,部下的呼吸都急促了。

“还有这等好事?现在国君新立,旧的大公族被荡平,卿大夫之位悬而有缺,要是被引荐给宋公,岂不是一飞冲天?”

“哎呀。早知道我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就好了。”

田单也不管下面窃窃私语,对庄梦考教道:

“庄梦,你先说说看,你对军国主义、楚国或者郡县制的理解。”

“嗯。”庄家小子一副潇洒做派,把头发一撩,身子一斜:“

在内乱爆发之前,我国有七百乘的兵力,而楚国不考虑守家的部队,能楚国作战的机动部队就有五千乘的兵力。

楚国的土地是宋国的七倍之大。但是楚国的军力远远超过宋国的七倍不止。楚国的耕地较少,因为长江流域的土地比起黄河流域而言,更加难以开垦为耕地,因此,虽然我们不知道楚国实际上有多少垄亩,但是楚人的耕地面积绝对不可能有宋国七倍之大。

所以宋公说,楚王在暴兵,他的军事开销远远超出了国力能承载的范围。

然而楚王没有崩溃,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唐、随、蔡、徐等仆从国不断向楚国纳贡,为楚王输血而已。但是军队和农人、匠人不一样,他们负责生产安全,而不生产粮食,抑或是生产粮食的工具,因此军队的生产力只能通过对外战争来实现。

当今之世,多数农人用石器耕作,一部分宽裕一点的农人则有青铜农具,在遂外到处都是土地,但是农人们不去开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力有限,超过百亩的土地,一户十口即使全家上阵也无法给这么大的土地翻作。

我们宋国是都鄙制,中央的财力大部分来自于商丘的产出,不到半数的财政收入则来自于余下几十个城邑的上贡。这样的好处是,地方需要向中央负担的包袱较小,地方容易发展起来,因此宋国很快发展起来将近六十个城邑。

但是楚人呢?楚人自己营建的城市两只手都能数的过来,他绝大部分的城池都是依靠武力打下来的,每征服一个国家,他就封一个县公,即使筑城,他们也是为了用来给军事关隘作辅助的。他们用暴力摧毁了一个个国家,虽然郡县制帮助他们掌握了无与伦比的暴力机器,掠夺的财富越来越多,但是他们并没有很好地开发已有的土地。

天底下能征服的国家是有限的,宋国在楚都一千七百周里之外,原本就不可能被楚国征服。”

“哦?”田单的语气显得非常感兴趣,这个观点挠到了他的痒处:“楚国兵强马壮,硬是要吃掉宋国,怎么能说是没有可能征服呢?”

庄梦道:“抛开战术战力不考虑。宋国的结果只有可能有三种。

第一,宋国臣服,向楚国纳贡。但是因为距离太远,宋国向楚国缴纳的钱粮大半会在输运的途中损耗掉,因此为了获得收益,楚国必然像楚成王时代一样,苛以重税,这样宋国人为了活命,不得不和宋成公一样,倒向晋国,放弃臣服。

第二,如果楚人把宋国屠成白地,把宋人杀光。但这又能怎么样呢?楚国依然无法在距离国都这么远的地方建立统治,反而便宜了别人——附近的鲁国等国家平白无故就可以占领大量现成的耕地。

即使楚人很强悍,把宋地全部圈下来,自己移民,开发建设,没有几代人能恢复到宋国当初的繁盛吗?晋人等华夏诸姬是瞎子吗?就束手看着楚人在这里垦殖吗?在这段时间里,楚人还要不断地向宋国境内投入人力物力军力,才能巩固战果,但是军国主义的楚人养得起庞大的垦殖团和军队吗?

要知道他可是郡县制的、背负沉重制度成本的、远在千里之外的国家,而今在咫尺的晋国和楚国可是一个量级的庞然大物。

第三,那就是楚国战败,这没什么好说的。”

庄梦摊了摊手,好像这个问题像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在我看来,都鄙制之下,每一个城邑,实际上和一个小型的国家没有什么区别,要是把每个城邑向国君的贡赋彻底取消掉,基本上就是国中之国。

相比于大而贪的郡县之国,都鄙制的国家处于小国寡民的状态,要是没有战争,他们能渡过一次次天灾,过的富饶而幸福。”

“庄氏——主张小国寡民,颇有独到的治国智慧。”田单默默把自己对部下的印象记在心里。

“我觉得你来当骑兵中队长真是屈才了,让你担任一国上卿也不为过。”田单搜肠刮肚,觉得一个有如此治才的人投军赴险,真是人才浪费。

庄氏却摇摇头,反对道:“知识不是凭空出现的。我要是和祖先一样,在蒙邑的漆园里当小吏,怎么可能看得到这些?要不是山戎摧毁我的家园,逼得我从戎,我大概还躺在树下悠哉游哉吧,幻想着天上的大鹏,海里的大鱼吧。”

“那你呢?”田单转向墨非:“你是怎么理解宋公的论述和即将爆发的楚宋战争的。”

“先考墨笙谷,忝为下卿工正,在亳城之战殉国。”墨非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出身:“宋公的信笺给了我莫大的启迪,使我瞬间联想到先考。

先考一十七年来负责国家的战备和辎重。故而我、墨氏对此有很清晰的认识。

从郑国到宋国,四百余周里的距离,粮食的损耗相当惊人。

我方才做了一个大致的计算。因为楚国远在千里,从楚国都城运粮至此根本不现实。楚王不得不依靠储备在郑国、陈国的粮草。

以郑国为例子。料敌从宽,如果郑国有100万人口,十人一户,计有十万,每户缴纳粮食一石,就是五十万石。跨国运粮,损耗在半数以上,我再从宽,料定有二十五万石被输送到宋国战场内。用二十五万石粮食进攻宋国。

即使是楚人碾压我国,只要宋国坚持不投降,总得至少要三个月来灭亡宋国吧?每个兵丁在外征战,三个月至少要吃掉三石半的粮食吧?这些粮食最多只能养七万人,即使楚王纠集了十三个仆从国一起攻打宋国,兵力也不可能超过供粮的上限。

七万人,在没有火药的情况下,七千人就能防御住他们的进攻了。更何况宋公发明了弩机、长丘火、骑兵战术、榆木大炮。只要我们坚壁清野,粮食不绝,楚人根本没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