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其他类型 > 七零捡漏老宅后,小可怜一夜暴富 > 第321章 乔玉为姚家村村民垫付资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21章 乔玉为姚家村村民垫付资金

厂子里的后勤主任翻来覆去地看菜干,心里也在盘算。

其实他听到陈乔玉的主意之后就已经知道这事儿肯定能成,他肯定要接。

别说给厂子职工发福利了。

就是厂子里的食堂,到了冬天也是缺菜的。

人家职工可不管你弄点儿菜有多难,反正人家就投诉食堂,说食堂成天就是萝卜白菜萝卜白菜。

最后还是他这个后勤主任为难。

一般后勤主任跟供销社多少都有点儿关系。

可是到了冬天,哪儿哪儿都缺供应的时候,这点儿关系也不好使了。

还得给人递钱,四处托人找关系。

后勤主任看过菜干,拿在手里,又打量了陈乔玉他们一行人。

倒是没看出来这群土里土气的乡下人,还挺有胆量和眼色的。

经过陈乔玉一番推销,后勤主任终于“矜持”地点了头。

“行吧,我给你开个条子,你先送两批菜过来。”

“不过说好了,厂子里是月结的,这个月我们要多少你们拉多少,统一等到下个月月底结账。”

结算要拖一个多月。

陈乔玉看了徐会计一眼,徐会计有些犹豫。

村里人最怕的就是赊账欠债。

陈乔玉把徐会计拉到一边,问他:“我觉得还行,大不了也就是损失几车菜。”

徐会计痛心疾首:“乔玉你说的容易,几车菜!”

“菜是不值钱,一家几十斤问题也不大,顶多也就是短几天的新鲜菜,但运费呢?”

徐会计在虚空中扒拉算盘:“要是找车来拉,一车不得好几块钱啊?要是几车……十好几块钱都是轻的!”

顶他小半月工资了。

陈乔玉劝说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啊,做生意总有开头的一步。”

“实在不行的话,头一个月的成本我来垫,等人家结了账再给我,你看行不?”

徐会计这趟出门也算是代表队里跟来的。

陈乔玉做决定之前还是要征求一下徐会计的意见的。

徐会计在艰难抉择。

陈乔玉也不催他,只在一旁慢慢等着,跟人家后勤主任再谈点儿细节。

她很明白徐会计的犹豫。

村里人为啥天天扎在地里还挣不到钱?

胆量真的是个大问题。

而胆量又是因为手里没本钱,难以承担风险。

陈乔玉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太清楚这种感觉了。

一个人手里一分钱没有的时候,你叫他做十块钱的生意。

成了能挣二十,亏了就连这十块钱都赔进去了。

那他肯定会再三犹豫的。

而一个人手里有一百块的时候,再叫他拿出十块钱来承担风险,去搏这个二十块钱。

人家压根不带犹豫的。

因为那十块钱就是没了,也压不垮他。

这就是穷人身上的畏缩劲儿。

不是他们天生胆小。

而是本来就摇摇欲坠的生活,实在承受不了任何一点儿波动了。

贫穷的人生,不堪一击。

陈乔玉愿意主动垫付这第一次的成本。

徐会计出门前也是得过老支书和金宝队长的叮嘱的。

自然知道自己身上背着什么任务。

犹豫再三,徐会计还是咬牙答应了。

“月结就月结吧!”

然后还是厚着脸皮问陈乔玉了:“乔玉,那头一个月你先垫着,成不?等年底大队卖了粮食再还给你。”

“行,那我可就跟人家说定了?”

陈乔玉答应得很爽快。

她其实一点儿都不在乎这几十块钱的成本。

比起来继续看着身边的人陷在贫穷的淤泥里,她很愿意用这钱推大家一把。

再说了,这钱也不是不给,就是晚点儿回来。

人家这么大个厂子在这儿。

在厂子里谈的生意,比在招待所认识的人还靠谱呢!

陈乔玉压根儿不怕。

于是,陈乔玉就跟人家后勤主任商量了。

这年头干啥事儿都要“开条子”、“写条子”、“批条子”。

蔬菜供应也是。

后勤主任跟陈乔玉谈:“这个月蔬菜供应量充足,我们不要,但你刚才说你们村有西瓜和甜瓜对吧?”

后勤主任掏出上衣口袋上夹着的钢笔,拔开笔帽唰唰地在信纸上开写。

“你们先拉一车西瓜和一车甜瓜来,我们给员工发点儿福利。”

“哎,好,我一回去就着手办!”

陈乔玉也没想到能这么顺利。

她预估着得等到天气转凉,蔬菜供应不上的时候,生意才能“开单”呢。

没想到人家先要了两车瓜。

别说村里有了。

就是没有,陈乔玉带人去别的村子收都要收上来。

从县电线厂出来之后,徐会计还觉得脚步有点儿飘。

他走一步,瞅一眼陈乔玉。

再走一步,再瞅一眼陈乔玉。

一直走一直瞅,直到走到厂子门口了,徐会计才觉得自己稍微不那么飘忽了。

“乔玉,这就,谈成了?”

“是啊,谈成了。”

陈乔玉笑着拍了拍自己的小挎包:“条子都拿到手了,还不相信呐?”

徐会计的眼睛都有些迷蒙。

他有点兴奋,又有点不敢相信。

直到出来之后,看到等在工厂大门外面的阿福嫂和英子时,徐会计才渐渐回神。

“成了,谈成了!乔玉跟人家谈了两车瓜!”

阿福嫂连忙问道:“什么瓜?”

“西瓜!和甜瓜!人家要两大车!”

“那边,看见了吗?就是那么大的车!”

徐会计指着厂子门口停着的一辆这年头最为拉风的小型卡车,激动道。

英子也跳起来,拉着陈乔玉问:“真谈成了啊?”

陈乔玉笑着点点头:“真谈成了,而且这两车瓜只是头一次的,我估摸着要是好的话,人家还能要第二次。”

这话姚家村的人都熟。

陈乔玉承包土地种菜收菜,还有收菜干的时候,都说过这样的话。

品质管管好,下回人还找。

他们出来这一趟,总共跑了七八家厂子,十几家供销社和门市部。

最后有两家厂子答应试试,电线厂要了两车瓜,另外一家厂子说等到十月份再要。

那会儿天气冷了,城里蔬菜供应量不那么足了。

到时候再看陈乔玉能提供蔬菜还是菜干。

供销社和门市部那边没要蔬菜,倒是看中了咸鸭蛋和红薯粉。

不过人家说:“你们手续不全,我们只能跟你们公社对接,你们要先回队里,去公社开了条子,我们才能统一购销。”

手续是麻烦一点,但不是完全没希望。

陈乔玉信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全都记下来。

“我们一回去就办!”

但凡只要有一件能成,这趟出来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