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隐形富豪炼成记 > 第15章 往事历历(1)遗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周一上午,凡三去京都大厦待了大半天,将近期要做的事情安排一番。下午3点,凡三开车离开了。

从这一刻起,他就算开始休年假。

沿着东北三环,凡三开车到了北太平庄,然后,向南一拐,去了京都师范大学。将车在师大礼堂前停好,他就去了学生会。

之前,他已联系好,这次过来就是想给孩子选两位家教。

这时候,大学生的勤工俭学,主要还是做家教,特别是大一新生,除了这个,别的也做不了。

当时,为了安全,这种家教往往都是通过学生会出面介绍。

每周一、周三、周五下午,北师大学生会就在一间阶梯教室,组织一场家教联谊会,便于学生与家长互动,有意向后,就当场签订家教协议。

凡三进去时,阶梯教室里面已有不少家长。他也不着急,坐到教室后排,静静观望。

有意思的是,与他一样,有两个女孩子,也坐在最后一排观望。

过了大约5分钟,凡三注意到,这两个女孩还是坐着不动。

他不由有些好奇,就问坐得离他比较近的一个女孩:“你们不想做家教嘛,干嘛不到前面去交流?”

这个女孩,长瓜脸,眼睛黑亮,秀发披肩,肤色白皙,穿着一身蓝底白条运动服。

一瞬间,凡三感觉似乎在哪里见过她,又一时想不起来。

听到凡三发问,那个女孩俏皮地反问:“你不是也找家教嘛,干嘛不到前面去交流?”

说完,两人不由相视而笑 。这两句问答,拉近了两人之间距离。

凡三得知,这个女孩叫彭刘娇,鲁省沂蒙人,京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大一学生。

另一个苹果脸,齐耳短发的女孩,是她的室友范晓曼,陕省延川人,京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大一学生。

两人刚到京都,有些胆小,因此,希望一起外出做家教,这样结伴而行,安全一些。

可是,一般家长,多是请单科家教,很少一下子请两个人的。

而且,这两个女生,还只能周末上课,每周中间不出门,一是怕耽误功课,二是怕晚上来回不安全。

因此,这两人来了几次,都没找到合适家庭,所以,就不那么热乎了。

凡三一听,顿时乐了:“这真是想吃空心菜,来个卖藕的。”

他与彭刘娇、范晓曼聊了一阵,觉得两个小妞比较靠谱,便与她们签了家教协议。

这时,时间还不到五点,他笑着问彭刘娇:“要不要跟我走一趟,先认认路。”

“走一趟就走一趟,免得周六我们过去问路。”

也许是凡三给她们的印象很儒雅,足够安全,两个女孩大着胆子,跟着他去了礼堂前广场。

一看凡三开的是大奔,彭刘娇心里就有些打鼓:“这人是不是个花花公子?”

凡三看两个女孩有些犹豫,不由激将道:“事到临头,害怕啦?”

彭刘娇一听,小胸脯一挺:“怕什么,咱两个没财没色,还怕你打劫不成?”

说完,她拉着范晓曼就上了奔驰后座。

见这小妞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凡三也不得不佩服她胆大,与自家儿子帆帆有一拼。

他不再多话,开车直奔西三环外的光明小区。

进了小区,上了楼,凡三带她们去了父母房间。

这时,凡学梅、马艳红、凡雪都在,虎婆老两口也过来串门。看到一大屋子人,两个小妞不由有些羞涩。

得知是新来的家教,凡雪顿时松了一大口气。这小妞马上就要临产,周末招呼几个孩子,真的有些力不从心。

一开始,两个小妞背光,刘月英没看清楚。待到她们坐下,她这才看清两个女孩的面孔。

看着彭刘娇,老太太不由一愣,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老太太揉了揉眼睛,又仔细看了一眼,特别是这个女孩下巴右下侧那颗美人痣,她真的感觉有些不可思议:“这个世上,真的有长得这么相像的人吗?”

看着这个叫彭刘娇的女孩,老太太不由想起自己的姑姑刘彭氏。

自打姑姑病逝,这个世上,刘月英娘家就再无一个亲人,曾经红红火火的大家族,十几年间,只剩她孤零零的一个人。

刘家祖上是地主,等刘月英记事时早已破落,她父母死得早,孤苦无依。

7岁时,就跟着血缘最近的姑姑刘彭氏,离开深山里的老猫洞村,去到10里外的合浦街上住。

一晃10年过去了,刘月英长大成人,经人介绍,认识了在供销社跑运输的凡文车。

两人在五九年夏天成家,秋天就发生了大饥荒事件。

当时,人人都在忙着找东西填饱肚子,刘月英也是如此。

凡岗距离合浦,有四十多华里,中间要翻三道大山,穿过两条大河。

平时勉强果腹,走路都打颤的刘月英,根本顾不上也不敢单身一人,去姑姑家探望。

1960年夏天,灾情缓解后,刘月英随着凡文车去合浦看望姑姑。

到了姑姑家,只见到屋顶坍塌的三间茅草房。

邻居告诉她,刘彭氏两口子都饿死了,唯一的女儿猴妮子,被驻队干部老马收留。

老马是49年大军南下时,负伤留在当地的外来干部,老婆也是鲁省老家的。

五九年在合浦驻队,因反对公共食堂被插了白旗。大饥荒发生后,饿死不少人,老马非常伤心。

可是,他不过是一个基层干部,而且被打入另册,对这种局面也无能为力。

好在他与老婆都吃公粮,有定量供应,没有生命之虞。

刘彭氏两口子饿死后,看见奄奄一息的猴妮子,老马就将这个孩子抱回自己家。

因为战争受伤,老马不能生育,老伴李大花很喜欢这个细皮嫩肉的小女孩,就收养了她。

60年春上,大饥荒缓解。

老马找到当时的县委书记,自己的老战友,申请调回了鲁省老家,猴妮子也随他们一起走了。

合浦人只知道老马是鲁省人,具体家在哪里,没人清楚。自此,刘月英失去了这个世上最后一个亲人的音信。

刘彭氏两口子与其他饿死的人,被街坊邻居集体葬到街道后面一个大坑里,起了一个大土堆,也分不清张三李四,当地人干脆叫它叫百人坟。

刘月英一腔悲情无处哭诉,只好在彭家三间坍塌的茅草屋旁大哭一场,给姑姑、姑父烧了几刀黄表纸,寄托自己的哀思。

在时代大潮中,黎民百姓都只是随风漂流的蓬草,最后落在哪里,事先谁也无从知晓。

从那以后,刘月英在人前人后再也没提过自己娘家人。

小时候,凡三还奇怪,人家都有姥姥家,为啥自己没有。

问过母亲两次,母亲不搭理,他也就不再问,当然更不知道这中间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