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网游动漫 > 我在江湖做女侠 > 第863章 朝会(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尚未亮时,杨伊已经早早的醒来,她却没有叫醒枕边躺着的蔡琰起身服侍,翻身下床自己随意披了一件衣服,在殿中却是坐着沉思。

服侍的侍女是轮班制的,夜班的侍女早早的就过来,轻手轻脚的到了杨伊身边,恭谨地站在那里,低着头一言不发。

如今,杨伊虽然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不可能继续进步,但是身体也是寒暑不侵的,再说,本身不能进步,但是这个世界的人该会的她也能轻易学会。

自然会有侍女在杨伊做出舒缓的举动之时,捧过来一条温热的毛巾送到一旁的女官手上,女光轻轻的用热毛巾将杨伊脸面手腕擦了一遍。

当然,此时杨伊也可以自己动手,不过被服侍惯了,却也不会太在乎这点细节。

杨伊此时饮了一口送上来的热茶,他最喜欢茶水中那苦中带甘的滋味,轻轻啜饮几口,感受了一下那自舌根一直蔓延到丹田的甘爽。

“今日的朝会,似乎风声不太对。”一旁的貂蝉此时小声说道一些情报:“奴听说,太后像是准备要发难了。”

杨伊闻言望向北宫的方向,那里也已经是灯火通明,星星点点的火光点缀着直插天际的明堂,最顶上的金龙和巨凤中隐藏的油灯也被引燃,火光映衬之下似乎是活过来一样。

“蝉儿你觉得这位“太后”胜算几何?”杨伊问道。

“奴以为太后错估了形势,她就是万般算计千番手段,没有殿下点头,又能作数吗?”

杨伊笑而不语,将茶碗交给一旁的侍女之后,就静听貂蝉说着一些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

按照规矩,此时虽是长公主摄政,但是还是太后端坐其上,这是孝道,大殿之中,前面是黑压压的大臣们,左文右武,各个身穿各色的官服,手持笏板站在大殿之上。

今日的朝会还未开始,大臣们依列站好,彼此眼神交流着,前些日子,摄政长公主重立御史台,负责风闻奏事,多是从鸿都门学的寒门士子中提拔,有着这些御史台的御史们在,他们就都要注重仪表,不然就会被这些年轻的官员抓住扑上来撕咬一番。

此时许许多多的人补充到了在某个位置中,虽然大多都很安静,并不显眼,但是还是让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思。

几乎所有人的眼睛都转到了文官队伍的第一排,那边陈曦、郭嘉、沮授这三位翰林学士正和如今仅存其一的太尉马日磾以及几位九卿聚在一起交流。

可以看出马日磾最近精神不太好,脸上带着疲惫的神色,一边勉力和陈曦几人交流,一边用眼神瞟着四周之人。

马日磾本为射声校尉,武帝置,八校尉之一,掌待诏射声,秩比二千石,所属有丞及司马,领兵七百人;射声,指善射,意为虽在冥冥之中,闻声即能射中;待诏,等待诏命,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诏令,谓之“待诏”。士人特别优异者,待诏金马门,以备顾问,“待诏”渐成官职。

自从前任太尉及三公被董卓掳掠出京之后,这朝中已经没有多少重量级的人物了,杨伊入京之后,就任命马日磾为三公之一的太尉。

马日磾看似也很领情,最近可是狠狠狙击了几个之前团结在何进一派的人事动议,几个要害州郡的太守刺史都被换成摄政长公主的人,顺带还有几个何氏一脉的朝官被弹劾,求到这位太尉身上,也被拒绝相见。

如今,马日磾这位太尉已经逐渐成为一部分士族的代表了,这次大朝,大家伙都在猜是不是这位代表士族已经和宫里面的大佬达成了一致,要让顶上坐的那位太后真的变成太后了,如果真是那样,少不了又是一场血雨腥风。

很快,滴漏里的水一点点滴下,朝会开始的时间也越来越近了,最上面属于皇帝的座位依旧是空的,而皇帝之下的那个座位,此时却也是空的。

官员们开始窃窃私语,他们已经习惯了听从那个座椅上的人指挥,这变化也让这些一向因循惯例的官员有些无所适从。

滴答,滴答,漏刻里的水慢慢减少,坐在皇帝椅左侧垂帘的何蜜的心忽然悬了起来。

今天是她预定下突然发难的日子,如果杨伊今日来不了,那么仅凭那三个翰林学士能和天下士族相比吗?那么她的腹案变成现实就要容易的多了?

莫不是走火入魔,听说武功练的厉害,就会走火入魔。突然暴毙,此时何蜜兴奋地攥住手心,恍惚觉得自己好像溺水很久的人终于呼吸上了一口新鲜空气一样。

当然何蜜的兴奋伴随着担忧。

底下的马日磾此时也在担忧,他可以说是刘宏执政的一个象征,马日磾为着名经学家马融的族孙,年轻时已传承了马融的学说,并且以才学入仕朝廷。

曾任谏议大夫、光禄大夫,与议郎卢植、议郎蔡邕、杨彪等一同在东观典校官藏的《五经》记传,并参与补续《东观汉记》。

熹平四年,马日磾与光禄大夫杨赐、五官中郎将堂溪典、议郎蔡邕、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人上奏,指出经学典籍传习久远,讹谬的情况日趋严重,请求正订《六经》的文字。

刘宏同意他们的建议,遂命杨赐等进行校勘,并将校正过的经籍刻于石碑,立在太学之外,作为经籍正本(即着名的《熹平石经》)。

光和元年七月,汉灵帝因此前频频发生灾异,下诏召马日磾与议郎蔡邕、张华以及光禄大夫杨赐、议郎、太史令单飏至金商门,入崇德殿,让中常侍曹节、王甫问他们关于灾异及消除变故所应当采取的办法,之后他为射声校尉,由此可见,他相当于刘宏的文胆这个角色。

若是历史未曾改变,那么他将在皇帝执政的最后一年,出任了此时相同的位置,也就是太尉,经营这个日趋败落的帝国。

而且作为一个守旧的文臣,他一直反对杨伊临朝称制,但是形势所迫,他也只能竭力维持朝局不让杨伊这一方变得过于强大,只是力有未逮。

然而最近的形势实在是太不乐观了,这让马日磾产生一丝隐忧,虽然他十分讨厌那些阉竖,可是在没有了那些阉竖之后,这朝政却未曾想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众正盈朝,万象更新。

一般来说,众正盈朝就相当于“重症”盈朝了,在封建王朝中,众正盈朝的时候就是各方势力失衡,某一方彻底掌握朝廷时候,比如士族,他们会为了自家利益会毫无节制的肆意妄为,当然,他们不认为这是错的。

“太后,时刻已到,是不是还要再等等摄政殿下?”此时一个年轻的文官忽然上前跪倒在阶前,向珠帘后的太后询问。

此时少有人认得,不过陈曦认得,耿鄙,本为大将军府中文胆,不过被袁绍后居其上,逐渐名声不显,都以为他和大将军一脉渐行渐远,却没想到此人竟然在此时,做下这等事来,令人侧目。

何蜜的目光透过南珠制成的珠帘,看着阶前那个穿着青色袍服的耿鄙,心想是顺势立刻宣布朝会开始,趁着那位不在突然发难。

但是一想到北域兵锋,那位难测的心思,此时何蜜不由得将目光转向马日磾,希望这个看似友好的太尉能给她提供一些建议。

感觉到何蜜的眼光,此时马日磾的回应却是一个垂下的脑袋,何蜜眯了下眼睛,又望向宗正刘虞,这时刘虞正似有若无的摇头。

“等一等摄政。”朝堂之上,太后的声音减去了许多甜腻的风情,多了很多清爽干脆的味道,这也是她苦练过得结果。

太后话音未落,吱呀一声,宫殿中门就被人推开了。

一队女卫鱼贯而入,此后众星捧月一般,杨伊缓缓步入,虽是女子之身,但一步一行,却如龙行虎步,一目一瞥之间,寒光乍现,令人胆寒;让人一看,就知这乃王侯之相,非常人所有。

“拜见摄政长公主,拜见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平身,太后,那咱们就开始今日朝会吧。”杨伊随意的坐下,然后伸手一拂,殿中的数百人竟然同时感觉到一阵气息扫过,令他们不由自主的站了起来。

“都依吾儿。”珠帘之后,太后按捺下失望回了一句。

“好,那我就先说说如今我大汉事,不瞒诸位汉卿,当然也瞒不住诸位,此前吾已命大军西进,现在已经西进,只是大军西进,却不能孤军深入,大司农何在?”

沮授此时闻言出列,他是翰林学士,为治粟内史,又称大司农。

大司农,本名治粟内史,秦置,西汉沿置,为九卿之一;景帝元年,更名为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改为大司农,新莽时称羲和,后又改为纳言,汉兴时复称大司农。

大司农掌钱谷,为财政长官,与管理皇帝私财的少府并列,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及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共六十五长、丞。

王莽虽改大司农为羲和,又改为纳言,汉复原名,职掌也如旧,仅将盐铁划归郡国管理,随着士族复兴,财政收支划归尚书的度支,各种理财之官也陆续出现,大司农的职权缩小。

前汉时大司农每年从百姓赋敛所得达四十馀万万钱,凡百官俸禄﹑军费和工程造作等用度﹐都由大司农支付,另外﹐大司农还管理一些官营的农业和手工业。

分布于各地的官田﹐其中有些便由大司农派人耕种﹔官营的煮盐和冶铁也都归大司农主管,武帝时设置平准﹑均输﹐这类官府商业也归大司农经管。

此时,杨伊也未将盐铁事务归还大司农,而是由少府管辖,不过少府接管负责皇室用度和在京百官俸禄等,大司农也还仍有很大职权和财务用度。

“并州物产匮乏,户口不多,雍州新立,军粮与犒赏的绢帛要筹备的妥当,尽快发往长安,由前线大军支用,从太仓抽出一千万贯,要提前发过去供前线支用。”

“臣遵令旨。”

“扬州、荆州都产好米,今年两税只征粮米,什么盐啊布啊的,都停了,清点数目之后就发往前线,这个事怎么处理,粮米怎么输送合适,你看着办。”

“是,臣遵旨。”

“太仆,少府何在?”

“臣在。”

“要和叛贼交战,战马、军械是不可少的,你们往前线转运了多少,回头给我交个实数。”

“臣遵旨。”

少府是张世平这个曾经的商人,如今也算是一步登天了,成为九卿那是他以往梦都未曾想过的事,如今却在朝堂之上,堂堂而立,如此之际遇,令不少人为之艳羡。

毕竟,像是陈曦郭嘉沮授等人,他们也知道比不上这些人的智慧,关羽、赵云、徐荣等人,他们又没有这份武勇,但是他们却有比得上张世平、苏双等商人的财富,只是没有机会献上,要是能献上钱财就能得到九卿之位,那也是好的。

刘宏卖官卖爵,这可不是给钱就卖的,而是你先有资格做那个官,然后交钱才能去上任,可不是给钱就卖的。

杨伊此时又沉吟一下,问道:“我记得新造的还有明光铠两千副?”

“这个,请殿下恕罪,还未曾拨付至武库。”

“无妨,等下朝之后,你负责拨付千副明光铠以及普通甲两千与前线,其余军械,你等自处。”

“臣遵旨。”

“另,郑国渠和白渠到了该修的时候了,你命人整理一个章程出来,这是国计民生的大事,虽然现下估计是暂不可能征发徭役,可该有的计划还是要准备的,西凉叛贼,耽误不了太久,这方面的计划,需要尽快去做。”

“臣遵旨。”

……

杨伊开口之后,并未曾像部分外臣所想的那样,斥责某个人或者是和“太后”上演一出争权夺利的好戏,而是先井井有条的颁布了一些政务。

一个个人名点过,殿中逐渐鸦雀无声,这是权力,九卿轮流被下达旨意,针对的主要是西凉前线的军事,大汉十四州的赋税等等,一言一行,关乎千万人的福祉,不能不令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