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冯哲真的舍不得,他的资产不算股权都有百亿了,那是家里几代人积攒下来的,关乎整个家族的命运的。

齐铮瞥了冯哲一眼,他太了解冯哲了,冯哲绝对做不到他们这样。

齐铮和陆青青在老家住了三天就回京了,冯哲还是没有离开的想法。

冯哲的在与不在,李优优都不在意。李优优从小最崇拜的就是小姨了,后来又很羡慕姥姥家的几个姐妹。虽然李优优自己家的条件很好,可每当和齐鸢陆青青在一起的时候,莫名的自卑。过了这么多年,长大了才想明白,自己的快乐最重要。

陆可的基地有条不紊的运营着,树莓基地生产产品的周期很长,工厂这边出了野菜和蒲公英茶。陆可看中了电商这条路,本来陆家工厂那边是有些经销商的,但对接的话也需要些人手,电商就省事儿很多。

齐鸢成了青青草地的主播,青青草地就是陆可注册的食品商标。

齐鸢之前的经纪合约早就清算干净了,齐鸢被业内封杀也已经过去一年多了,封杀的只是她的演艺事业而已,当时若是齐家出手找些门路也有转机,只是齐鸢也有些不愿意而已。

第一场直播,齐鸢坐在陆家院子里的葡萄架下面,头上戴着野花编的花环,白色的苦麻菜小花和紫花地丁相间,很是好看,身上穿着一件浅蓝色牛仔衬衫。桌子上放着切好的菠萝草莓和核桃酥。

齐鸢开启了第一场直播,齐铮远程运营,已经提前发了小视频预告。齐鸢之前算是二线了,有一些死忠粉,这一年多,很多粉丝在她停更的博文下面留言。

齐鸢第一场直播,以带货主播的身份回归,第一直播在线人数破了六位数,营业额有八十万。

这场直播无疑给陆可减轻了不少压力。她返乡创业,投入了将近八位数,京城的产业很难做,还有两个儿子在读书,陆可还是有些压力的。这一场直播税后也能有差不多四十万的利润。

齐鸢丢失的自信,从直播中找了回来。

青青草地食品厂的工人都是在当地找的临时工,多是些五六十岁的,干起活儿来手脚麻利的人。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年轻人几乎看不到,都是五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

七月份,第一批树莓开始采摘,树莓的鲜果直接在工厂筛选打包,产品在各大超市销售。次品果进行二次加工,成为果酱,冰淇淋和原浆。

树莓原浆进行了加工制作,富含维生素c,清肺润肺,滋养肝肺,是上好的保健品。树莓叶子做成茶叶,有清热散热的功效。

齐鸢成长的很快,在平台上有了大量的粉丝,已经成了知名的带货主播,目前以助农为主。

八月,农民伯伯不忙了,青青草地可忙的很。树莓的采摘不能用机器,树莓太娇嫩了,必须手工采摘。

陆可贴了告示招聘采摘工人,一天二百,每天都有二三十人来报名采摘。

八月中旬,树莓到了成熟的顶峰,镇上能招到的人手有限,整个平安镇的人口,也就两万人,有三分之二都在外务工,剩下这些分散在分散在周边的七个村子里。除去青少年,还有不到五千人,而这些人里除去在镇上各单位工作的,陆家工厂的,能出来务工的也就几百人,而这些几百人,也不是都有时间的。

陆可急招一百人进行采摘,最后也只招到六十来人,陆家全家除了去陆家工厂的,剩下的都去采摘了,陆丹和李阳也回来帮忙了,李优优把冯哲也叫了过去帮忙了,这么大了个人,不用白不用。

冯哲一头扎进种植基地,先是一通拍照,可是要发朋友圈呢,李优优这是承认他的存在了。

首都

秦沐阳盯着手机上的照片,冯哲那硕大的大牙占据了整张脸的三分之一,一副下地农忙的打扮,身后远处一个纤细的身影,秦沐阳久久不能忘怀的身影。

连着五天,基地上的树莓终于采摘完成。明年的果子会更多的。

齐鸢已经在直播间开启了预售,今年的产量基本上已经全部预定,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盛夏结束,农忙开始。

农业出了新政策,因为农田的三十年租赁到期,明年开始国家要出台新的政策。

平安镇这边的农田是三十年前按照人口划分的,劳力地是一人两亩半,没成年的只能分到一亩,分地后再出生的就没有地可分了。如今国家要收回这些耕地。

齐鸢最先看到新的政策,这也是县里上报省里,以平安镇为试点的新政策。

平安镇一直是县里这些乡镇中gdp最高的,谁让平安镇有陆家工厂了,去年陆可返乡建厂在县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对当地的招商引资做了很好的表率。

农村这几年人口流失很严重,年轻的往外走,都抛弃了家乡建设城市去了。这不免让一些老古板的领导有些不好受,凭什么抛弃家乡建设城市还要吃家乡的红利呢?享受着城市户口带来的便利,还有拿着家乡耕地带来的利益,凭啥?

新的政策很是人性化。

所有 耕地收回,每亩地可得一千块的补偿。这一千块钱可不算多,要知道耕地每年出租的价格就八百块一亩了。

耕地大队收回,农民想继续种要向大队签署租赁合同,价格和之前一样。

国家也给了农民最低保障,六十岁以上的,有当地户口的,均有低保,每月有六百块钱的低保。

未来的低保政策,只要过完六十岁的生日,有当地的户口,落户超过十五年,在当地有超过五年的农业耕种经历,就可以领取。第一批领取低保的名单很快就报了上来。全镇就有一千人符合要求的,最小的六十岁,最年长的就是七岁了。未来每年增加的人数也就二三百左右,每年还会有去世的。

第一批的审核很容易,以前大家都是种地的,务农的经历不需要特别审核。未来确定耕种经历的话,全靠和大队签订的租地合同了,这也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手段。

作为新政策的试点,银行先贷了两千万给大队,先把耕地补助发了下去,然后就是收取下一年租地的租金,租的人不多,回款不到三分之一。很多人都想着拿着这笔钱去城里和孩子们生活了,地都没了在农村也没什么意思了。

元旦后的第一个五号,第一笔低保也都发到了各家各户的账号上。

能领低保补助的基本上都是夫妻,两口子每月就有了以前两百块的基本收入,这对各家各户来说,无疑是一种好事。各家各户都呈现出一片喜悦,以前就很是羡慕城里的老头老太太有工资,现在他们也都有了。每家都领到耕地补助的同时,每月又多了低保,花起钱来都阔绰了不少。

这样的话,即使不租地,平时去工厂做点儿零活儿也能多收入一笔,日子也能轻松些。

春节前,镇上各个商户的生意都很红火,大家都领了耕地补助,又有低保托底,花钱都很阔绰。

所有耕地由大队所有,低保的钱也由大队上来出。大队上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耕地外租或者耕种。

像陆家工厂和陆可树莓基地这种,除了每年按照合同上的条例交地租,还有给几个点的利润上交。

所有收入加在一起,除去支出,剩余的上交财政,修路建桥,建设美丽祖国。

大队正式划分成合作社,给体制内编制,下一年的春招,上报了四个岗位,一个会计,一个户籍干事,两个农业干事。

平安镇怎么看都是发展的越来越好了,政策一出,借着春节,年轻人回乡,很多人放弃了把户口迁到城里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