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你好,1976! > 第161章 等到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郑卫民没有分钱,因为他能看到韩亚文脸上的神采。

这个神采是他很久没有见到的,上次见到还是在恢复高考的时候,出现在范成功周玉秀的脸上。

“还是那句话,万事小心!被雷子抓了,还能打招呼,要是被小流氓抢了,你连哭都找不到地方。哎,你被抢过帽子没?”

韩亚文摸了摸头发,郁闷道:“你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

这群大院子弟在没去插队的时候,冬天都喜欢穿将校呢到处晃悠,头上也会顶着比较好的帽子;非大院子弟的小流氓和他们天然不对付,双方不知道为了什么就能打一架,当然架也不白打,要是输了,身上总会少点什么。

将校呢的衣服都有人抢,更别说帽子了。

郑卫民之所以问帽子,是因为他在冬天的时候还见过韩亚文穿将校呢。

“你不够重视。”郑卫民嘴里又冒出来了一句,他能看出来韩亚文上心了,但远没把这个当回事。

“我知道了!哥们这都要去广州了,你丫连句好话都没有!卫民,等哥们消息吧。这趟估计来回就快了,有人订货,加上咱们自己的本金,哥们兜里揣了不少钱。”

郑卫民说道:“初期能接受别人的定金,后期也能,唯独中间一段时间不能,这个事情再做个几次就可以收手了。”

“收手我怎么走后期?你净和哥们玩这一套!”

郑卫民想了想,说道:“年前你先折腾折腾,年后咱们再说。”

“那就年后再说!”韩亚文浑身都是劲儿,但又没忍住问道:“卫民,你现在可是有一千块钱了,怎么还那么淡然?”

“不淡然也不行啊。”

“那你淡然吧,哥们走了。”韩亚文兴冲冲地离开了,兜里的大团结给了他极大的底气,但就算郑卫民不提醒,他也做好了预防措施。

眼看着要入秋了,他也穿上了外套,不少钱都被他缝进了衣服的夹层里。

上了火车往南走,铁路两旁的稻谷也变得金黄,到了要收割的时候了。

郑卫民每天都会关注报纸,他在等待安徽那边的消息,不单单是他,宿舍里的其他人也在等。

徐家村大队的玉米也要收了,徐秀莲专门请了两天假,和星期天一起,凑了三天。

和范成功周玉秀也讲了一下,徐秀莲上车回去。

“包产到组……看秀莲那个样子,是丰收没错!”

“咱们大队走在了前面,压力不小!这次要是不能丰收,这责任制恐怕就要被叫停,徐支书还得背个处分。连田专员都讨不了好。”

两个人闲话几句,往学校里走;从之前和徐秀莲的聊天中,他们能感觉到徐家村大队的期待。

一路焦急,回到村里,徐秀莲看到大家伙都开始忙了,一穗一穗的玉米堆得像小山,分布在各处。

男人们还在田里砍秫秸,女人和娃娃们都在搓玉米粒了,大家欢乐地说着家常,见到她回来都是惊喜。

“哟,秀莲回来了!你爸去公社了,我们刚刚还在说呢,你爸肯定去邀功了!”和她家一组的桂枝婶大笑着说道,手上不停,玉米粒簌簌往下掉。

“咋说?”

徐秀莲直接坐在了玉米堆旁加入了劳动:“婶,咱们大队今年收了多少?光看着是比去年多。”

“多!今年年景还不好,也就比去年翻了三倍多。”桂枝婶也很得意。

三倍多不算多,要是在种之前把地给分开了,那肯定还要多,大队里不少人都觉得地分得晚了。

干了一会儿活,徐志全回来了。

“啊呀呀,秀莲!你这女子咋不听话呢?你不好好在黄原念书,跑回来做甚?”

“我就回来看看咱们大队的收成,帮忙干个一天的活就回去。”

“不听话!”徐志全说归说,但脸上的笑藏不住。

“爸,公社的领导咋说?”

“白书记没话说,只是说我在放卫星!我让他过来瞧瞧吧,他又不肯。啊呀,今年秋天好啊!正好你回来了,回头给卫民回个信,同他说一下!我打算着过个一段时间,把地分得更细一点。”

旁边的桂枝婶耳朵竖得尖尖的,徐志全说的话她一个字都没敢落下。

“支书,早就该分了!虽说包产到组了,但组里还有人偷奸耍滑哩!早点分到户,看看那群懒人还怎么吃饭!”

徐志全笑道:“你这是看我大帽子没戴上!急什么,这还得和公社汇报批准!可不敢偷偷干了。”

天黑回去,徐秀莲觉得家里的饭都香了不少;煤油灯被点了起来,徐秀莲趁着光亮给郑卫民写了信。

贺英有些心疼煤油:“你这女子,咋不能白天写?非要今晚写?又不是要紧的事情。”

徐志全抽着旱烟笑道:“写吧,赶紧写了我心里也安生,要不今晚我都睡不着。对了秀莲,明天你就回学校,路上把信给寄了,别在这和我们耽误时间。”

“不忙,假都请好了,咋也得帮家里干点活。”

徐志全又抽了几口,脸上的褶子都舒展开了:“今年好啊!”

这几天农忙,但过来徐家村大队看光景的人不少,玉米堆得老高,让这些外人分外眼热。

“这样干下去,用不了几年徐家村就要富得流油!”

“那可不是?往后说亲人家都好说,不像咱们大队,到现在还一点儿动静都没有。”

“不行,回去我找我们小队长问问,大队不敢分,我们小队自己分!就算进了班房,那不也得管饭么?”

徐秀莲的信被投进邮筒,又被送上车,一路颠簸到了北京,兜兜转转终于到了郑卫民的手里。

安徽那边的消息已经出来了,即便经历了旱情,但收成依旧远超预期;粮食总产量由往年的3万多斤猛增到13万多斤,相当于前五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油料3.5万斤,相当于前二十年产量的总和。

报纸上的消息太过震撼,让人不敢相信;徐秀莲的信一到,郑卫民就火速打开,边看边回宿舍。

“来看看啊!陕北那边也丰收了,没有安徽那么多,但也翻了三倍多!”

蔡志勇抢过信,边看边笑:“两个地方都增产了,这总不能作假了吧?”

王乃强说道:“还有四川呢!等等吧,会有越来越多的好消息传来的。我琢磨着,明年都要开始干了,大趋势不可阻挡。”

郑卫民翻出几张信笺,开始给徐秀莲写信;写了几行字,他把信纸揉掉,又重新写,这次是给徐志全的。

几个室友看着他,蔡志勇好奇地问道:“卫民,还给陕北写信呢?”

“是啊!”郑卫民抬头一笑:“大家都吃饱饭了,是得给他们找点别的事情做做,手里除了粮食,多几个钱也不错。”

“你让他们干什么?”

“经济马上都要盘活了,有些事情要走在前面。”

“比如说呢?”

郑卫民没有藏着掖着:“你让他们投资什么,他们估计不敢干,因为没干过!但有个事情难度不大,可以干。我想让徐家村大队那边弄个烧砖窑,农闲的时候总算有个来钱处。就算干不好,也只是赔进去一点力气,这个农民还是肯的。”

蔡志勇由衷地说道:“卫民,你可真行!有你在前面指引,徐家村大队能早走一步。我可以想象到,几年之后,徐家村的婚嫁都要比其他地方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