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夏谦的文章, 篇幅字数是五人当中最少的。

而且,乍听起来,并没有太多出彩之处,可细品之下,才嚼出滋味。

初时,在白景书点出“名仕”一点后, 夏谦再次提出, 齐司业和博士们, 已然没有了先前的惊喜感,不过想着“兴许两人论述的方向不同”这点,还是耐着性子听了下来。

前头, 夏谦写的精简, 只大致提及了“名士”和“名仕”对国家和百姓的榜样作用。

不过,虽说精简, 但却是字字珠玑。

比如,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名士, 极擅以梅作诗, 在当时社会引其风潮, 常以“咏梅诗”论才学高下。

再比如, 历史上还有一位名臣,擅长以舌战嘴辩而熄灭了战火, 为当时动荡的国家赢得了喘息之机,其休养生息后再次崛起,打了他国一个措手不及, 最终成为最强国,以至于当时的朝臣以此效仿,多修口辨之能力,君主也更重视口辩能力强的臣子,使得口辩文臣迎来了仕途的春日。

夏谦的格局放的极大,虽套路是文山鸣和白景书的合二为一。

但是夏谦写的有意思的一点是,他将“名士”和“名仕”的榜样作用,落于推动当时社会的形态发展,而不是专只对某一类人的榜样影响。

但如果只是这般,并不足以让烟雨先生陷入纠结。

偏生夏谦写得别出心裁,还前后呼应。

先前他举例的那位名士和名臣,话锋一转,便起了另外一个话题。

擅“咏梅诗”的名士,其后被世人供奉得声望极高,以至于恃才傲物,偏激行事,但凡不会“咏梅诗”的学子,便被他打上了才疏学浅的标签,也因其社会多以“咏梅诗”评判才学高下,而流失了很大一批真材实料的学子,于国家于社会,均是不利。

而名士的下场也没落得好,当时的君主便是不喜作诗之辈,一度认为以“咏梅诗”论才学,实为滑稽,要肃整这不正之风,便要从源头入手,所以,那位君主借故推行新策,将“策论”作为衡量才学的主要标准之一,以此招致了名士的侧面抨击,便顺手给名士安上了一个“非议朝政”的罪名,收押关禁。

而那位口辩名臣亦是同样,时局更替,在休养生息之时,可推崇“以舌止战”,但要统一列国时,“武力”才是最大的拳头,新君主登基之后,朝臣皆修“口辩之能”,如何能征战四方,之于此时,口辩名臣的榜样作用便成了坏处,于是最后,新君主捏了个名目将口辩名臣罢了官。

这后面夏谦起的话题,才是最让烟雨先生惊叹的。

用同样的两个人的一生,来做前后对比,明面上看似只是辩证地论述了“名士”和“名仕”榜样作用的好坏,但深层次细品,却能发现夏谦在传达一个“凡事皆有度”的思想。

不论这两位“名士”还是“名仕”,最后造就不好的落幕,皆是因为其榜样作用的影响能力,对当时的社会格局影响不好,至少在当权者眼里。

换言之,其影响范围超过了当权者的预期。

若这两位“名士”和“名仕”,只是小范围的影响一小众,不会对影响到整个社会格局,当权者也不会费力气去收拾他们。

这便是一个度的问题。

名望虽好,可高位难坐,身为极具名望的“名士”或“名仕”更要小心。

虽“达则兼济天下”,可别忘了,天下是圣上的,不论,“名士”还是“名仕”,绝不能越过圣上的心中的“度量衡”。

揣测圣意,分析时局,完善其身,掌握尺度,亦是真正的名士和名仕的一种修行。

寥寥几笔,却将如此深层次的分析,层层叠进,引人深思,如何不让烟雨先生惊艳。

甚至于,他看向夏谦的目光闪烁着一丝“孺子可教”的慈爱。

这孩子,比他想象中成长的还要快。

而反观黎青颜,因着她是最后一个演讲的人,前面四人,其实将该说的该延展的大部分出彩点,都讲的差不多了。

落在黎青颜这里,她若想要再次惊艳众人,尤其还有夏谦这篇文章的珠玉再前。

讲真,留给她发挥的余地并不是很多。

但烟雨先生确也有所留意,黎青颜从头到尾,都没有因为夏谦所讲的文章产生过一丝慌张之意。

亦不是胸有成竹的笃定,而是处之不变的淡然。

直至黎青颜开口洋洋洒洒地讲述她的观点后,烟雨先生才明白她这份淡然是为何。

因为,她的中心点同前面四个人全然不一样。

黎青颜把着自己的文章,眉骨压低,清清冷冷的声音飘于众人耳中。

“学生私以为单论某一位‘名士’和‘名仕’的榜样作用,到底过于局限……”

一句话,就将自己的文章和前面四位的分割了开,因为前面四位皆是单论了具体某一位“名士”和“名仕”的榜样作用。

也由此句,引发了在场所有人的兴趣。

而其后,更是振聋发聩的声音。

烟雨先生这才第一回认真打量起了黎青颜,眼底藏不住的惊讶,身后的齐司业和几位博士亦然。

此等见解,真的是一位十六岁的少年郎所能写出来的吗?

黎青颜的文章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格局。

“不论‘名士’还是‘名仕’,他们榜样影响之范围,大部分归于学子和朝臣,但这两类人的数量,同天下黎民百姓相比,还是远远不够。”

“虽然历朝历代的昌盛,远不只是一个‘名士’和‘名仕’或者少数人可以影响的,但事实上,学生以为可从另外一个层面去真正将‘名士’和‘名仕’的榜样作用发挥到极致,真正落到实处,于国于民有利之。”

讲到这的时候,黎青颜声音微顿。

“而这方法,便是需得‘名士’和‘名仕’的相辅相成。”

其后,黎青颜的声音便是顺畅了不少。

以黎青颜的观点而论。

“名仕”,即为“名臣”,武能□□定国,文有经世之才,均是能为国家呈上利民利国的国策。

然历史观来,国策虽好,却并不是在每个阶段都能实施顺畅。

原因纷杂,但归其根本,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百姓不通其策。

也就是说,百姓不明白这条政策好在哪里。

政策也有所分别,有些在当时就能看出效果,有些却得从长远而看,甚至有些在当时人来看还是错的。

好比商鞅变法,在当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从历史长远角度来看,变法使得秦国经济高度发展,为后来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石。

而为何反对,是因为这些人不懂这条政策好在哪里,只觉当时触及了他们的切身利益。

这便需要“名士”的辅助力量,去教化引导天下百姓,目能识丁,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

也就是说,“名仕”提供国策,“名士”提供教化,才能达到良好的上行下效,真正为百姓谋福利。

黎青颜之所言,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的也不只是几个人的力量,甚至有可能是几代人的力量。

可后世已然知道,教育是兴国之根本,只要国民素质提高,国策才能得以更好地施行,而“名仕”和“名士”的榜样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最大化。

而烟雨先生震惊的地方则在于黎青颜的“实”。

黎青颜不只说了思想概念,还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比如在乡镇建立学堂,慢慢渗透全民识字。

比如建立官方书铺,开放抄书与借书,使得更多的百姓可以摸到书本,醒得道理。

比如……

甚至于,在黎青颜的文章里,有一个很严谨的“五年计划”。

单从这一点来看,黎青颜的文章同前四位便截然不同。

前四位,可以说还在讲思想理念问题,黎青颜这篇文章,已然可以上表奏折,是一套初步完善的教育国策方论。

如此举一反三的机敏应变能力,烟雨先生眼中的欣赏之意激起,比方才看向夏谦的目光还要热切。

而且,以烟雨先生的才学造诣,他已然懂得了黎青颜在写下这篇名为“论述如何将名士和名仕的榜样作用发挥极致”的文章,背后的深意和出发点。

这也是,黎青颜最为与众不同的地方。

不论夏谦,还是白景书,他们皆是从皇权角度出发去论述,在皇权之下的名士和名仕的表现,不论是起到忠君爱国的榜样力量,还是需要掌握尺度,皆是这般。

但黎青颜,却是以民为本,以国为本,她所写的文章,是真正在为民和为国考虑。

是真正在思考名士和名仕的榜样作用,对于百姓和国家,怎么才能影响最为深远。

烟雨先生不由从头回想了一下黎青颜的文章,先是点出了个人的名士和名仕榜样作用的影响局限性,接下来,则是从为国为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将名士和名仕的榜样作用发挥极致,甚至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达成一个初步的教育国策方论。

贯彻落实教育兴国的理念。

而不是单单地在空谈思想,这样格局立意旷达讲实事的黎青颜,不得不说,烟雨先生心中的天秤偏了。

此时,他目光在夏谦和黎青颜两人之间,微微流转,可最后,他还是落在了黎青颜身上,一点一点慢悠悠地捋了捋跟前的美须,面上笑得愈发慈祥。

文章做的再好,若不能对民对国有利,又有何用?

作者有话要说:  这两篇文章费死了作者的脑细胞~脑瓜疼

明天再加更吧。

今天发红包,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发8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