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厉害啊!那位骆驼村李现可以啊,竟然也知道东乡野生稻。”

“那是,以前看杂交水稻之父有关的纪录片,我瞟过一眼,好像说是最抗寒,也是抗病虫害最厉害的一片野生稻了。”

“没错,我记得那位现在在荒岛搞科考的皖北农学院师生们,他们就有这块的专门研究,咱们国家的杂交水稻开发搞的是最好,也是最先进的。”

“一个占世界可耕地百分之八的资源紧张国,却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

陈凡看着自己跟观众间的互动,他还是要详细阐述下:

“的确,这个就是野生稻,应该是跟东乡野生稻类似的品种吧!普通野生稻是咱们吃的栽培稻的近缘祖先。

就是这个,我抓一颗给你们看看吧!”

陈凡怀疑,藏在神农架里的野生稻,或许是一些还没发现的新品种,要么就是保密级,没对外公布的品种。

“咱们过埃及是野生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分布十分广泛。南起海岛省的崖市,北至赣省东乡县,东起湾湾,西至彩云之南的盈江都发现过野生稻的足迹。

普通野生稻经过长年的进化,成为现代的栽培稻。但是在进化过程中,普通野生稻的许多优良基因被丢失。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

最早的江南余姚河姆渡等地的考古资料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学会了栽培水稻。

可以想象的是,他们在采集野生稻谷为食的过程中观察到自然落谷能萌发生长,于是尝试着播种野生的稻谷,又重复了收获和播种的过程,向种植水稻迈出了第一步。

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培育和种植水稻的技术越来越高超,终于使稻谷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要食粮。

与此同时,那些幸运留在荒野,孕育了栽培稻的野生稻种也年复一年默默地生长在我国南方的池塘、沼泽中和山坡上,直到今天。

在1978年到1982年,我国进行了一次全国野生稻的普查。

普查表明,我国分布有3种典型野生稻——疣粒野生稻(Oryzagranulata)、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和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广泛分布于两广,海岛湾湾、彩云之南,西江流域、岭南省和黔省东南部的罗甸,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令世界瞩目。

野生稻遗传资源是开展水稻遗传育种和生物研究的物质基础,也是粮食生产发展的宝贵财富。

野生稻资源含有栽培稻在进化过程中丢失的许多优异基因,是栽培稻突破性育种与稻作理论研究的宝贵材料。

同时对解决粮食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应对环境变化具有重大意义。”

说道这里,陈凡又想起一件有趣的轶事,有关抗寒杂交水稻公关的问题,于是他接着说道:

“各位,其实在以前,水稻的种植边界没有这么宽的,尤其是温度比较低的地方,是很难适应水稻的生长的。

当年一次无意间对东乡野生稻的实验遗漏,发现了新的契机:

一名实验员将野生稻和栽培稻的杂交后代,无意中放到了冰箱里。三天以后,才想起将它拿出来。

结果,培养皿中的水全都冻成了冰。出乎意料的是,冻上好几天的苗,放在室温条件下,过了两天去看还很好,再放两天,也没有问题,一直放在常温下,结果放了10天,苗还是活的。

这些苗究竟是不是超强抗冻,实验室的十几天还不足以下结论。能够接受自然环境的考验,才是真正的优良品种。

就这样,这些小苗又被转移到研究所的露天试验室里去了。

令人高兴的是,小苗不仅正常地开花结果,而且,过了一个冬天以后,第二年春天,几乎所有的枯杆中都冒出了绿芽。

这次小插曲,让研究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感到十分惊讶。原来,东乡野生稻的抗冻本领非同寻常,看来课题组的成员有点小看它了。

以前,种子发芽长叶后,研究人员会把人工温度箱设定为摄氏5度或者6度,然后请这些秧苗住在里面两、三天后,再把它们请出来。

像普通的栽培稻,一般都被冻死了。但是,野生稻的杂交后代一般都没有问题。这就相当于摄氏5度或6度,只能将普通栽培稻和野生稻的杂交后代区别开来,但是,无法从野生稻的杂交后代中挑出耐冷最强的。

这次意外的发现启发了研究人员,要想筛选出稳定的耐冷品种,必须提高选拔标准。

第一,实验选拔秧苗的温度,改设为摄氏0度。第二,秧苗必须放在自然条件下越冬。

这两轮检验下来不能通过的就被淘汰,检验通过的才能进入下一批育种实验。

由于采用了这样一种筛选方法,研究人员可以较快、较早地区分出强耐寒性的种子,抗冻基因的转移工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说完野生稻的故事,陈凡还想说说起源于我国的大豆繁育问题,不过此时,黄梁已熟,那要讲述的南柯一梦也估计只有下次再提起了。

“我先吃饭了,等吃饭完,今天还要继续赶路,到时候我们再慢慢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