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逆流1977 > 第165章 我要做个体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你说什么,你把工作辞了?”

饭桌上,李秀梅得知这个消息后,险些没拍桌而起。

郭小妹和郭永年也在。

郭永坤今天不仅要向老母亲摊牌,有意让他们也知道,免得日后还要多费口舌。

“妈,你别激动……”

“我怎么能不激动!”李秀梅气得筷子都扔了,“你干得不是好好的吗,前段时间还接待过外宾,厂里多器重你,你怎么就……”

后面的话她没说,想来应该是一些“忘恩负义”、“不知好歹”、“不求上进”之类的词汇。

“妈,听我解释嘛,其实说辞也没辞,就是停薪留职,职位还保留着。”郭永坤说着,将早有准备好的批复资料拿了出来。

可李秀梅却懒得看,听说职位还保留着,总算暂时压住火气,问,“那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说,我时候什么想回纺织二厂上班,都是可以的。”

“那你明天就去!”

“……妈,可能不行。”

“这孩子,我,我……”

老母亲噌地站起,都准备回厨房掏擀面杖,家法伺候了。所幸被郭永年拉扯住,“妈,你先听小坤把话说完嘛。”

郭小妹则一边吃着饭,一边打量着三人,一脸吃瓜群众的表情。

反正她也插不进嘴。

“妈,我是在响应国家号召。”郭永坤正色道:“这份报纸你看看。”

为了让老母亲接受现实,他也算煞费苦心,这是最新一版的《光明日报》,在正刊上有一个大大的标题——论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的必要性。

大致内容就是,为了解决近八百万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中共批转了一份由工商行政局起草的,建议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

李秀梅接过来看了看,脸上有些异样,但仍有些不明所以。

“什么叫个体经济?你虽然是知青不假,但你有工作啊,跟你有什么关系?”

“妈,所谓个体经济,用大哥来打比方最合适不过。他现在这个小卖部,性质是代销店,属于集体经济,但按照国家的政策,很快这里面会出现一个新的机遇……”

郭永坤说到这里时,李秀梅还没什么,郭永年却眼神明亮,两只耳朵都竖了起来。

关于国家有意恢复个体经济的消息,最近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但他和大多数人一样,只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了一些皮毛,具体内涵还未彻底搞懂。

“大哥现在的生意模式,实际上就是替供销社打工,商品都由供销社统一铺货并定价,利润大头也归供销社所有。

“不过接下来,大哥完全不必如此,只要拿到一张个体户营业执照,他就可以自己去各大工厂进货,然后自己销售,与供销社再无瓜葛,扣除必要的工商税收后,利润大头都归自己。”

听完这话,郭永年的眼神已经亮得吓人,原来是这种天大的好事!

那岂不是意味着,弟弟以前给他憧憬过的干大商铺的愿景,终于可以实现了?

而李秀梅还有些云里雾里,蹙蹙眉道:“个体户?”

她还是弄不懂这三个字的含义。

1984年,国家允许城镇居民个人出资兴办小手工作坊、小商店,劳动所得收入除向国家交纳一定的工商税外,全部归已,时称个体户。

但确实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名词仍无法被大众所接受,甚至持有色眼镜去看待。

“很简单的道理,大哥如果按我刚才说的去做,就会从替供销社打工的代销人员,变成个体户了。”

“小坤,我要当个体户!”郭永年目光炙热,一脸向往。

李秀梅眉头紧锁,将话题绕回到之前,问,“这跟你辞……停薪留职又有什么关系?你也想去干个体户?”

“实际上我早就干了,而且不是个体户,我办了一家集体挂靠的工厂。”

“啊?”

“妈,别怪我,之前不跟你说,是因为我猜到你会反对,但现在我工厂已经建起来了,你就……原谅我吧。

“而且国家已经承认了小商小贩,以后再不会有什么投机倒把,那么个体工厂合法化也就不远了,这是大势所趋,你难道不希望你儿子干出一番事业,就一辈子替人打工?”

郭永坤这番话里面的信息量,不可谓不大,别说李秀梅,就连郭永年和郭小妹,一听都懵了。

郭永年倒是知道的弟弟在干些其他营生,但自从开了小卖部后,也没怎么出门,对健力宝饮料厂的事情,还真不知情。

“你建了一家工厂?”李秀梅瞪眼问。

“对。”

“已经建起来了?”

“差不多。”

“在哪里?”

“靠近市中心的德一村。”

“这孩子……这么大的事情,你一直瞒我们到现在?”

郭永坤看了她一眼,态度诚恳道:“妈,咱们平心而论,如果我一开始跟你讲,现在厂里的工作不愿做,去干其他事情,你能同意吗?”

李秀梅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她想,应该不会同意。

因为她打心眼里认为纺织二厂的工作挺好,待遇不错,活儿也不累,别人羡慕都羡慕不来,有什么理由丢掉?

“所以你也别怪我先斩后奏,那时我确实是这样想的,先把事情干起来,让你瞧瞧我是能干成的,然后再跟你说。恰好这次国家鼓励知青再就业,我寻思是个机会,就跟你讲了。”

李秀梅气是不气了,但还是感觉脑子有点昏,“你哪来的钱建厂?”

她在工厂待了半辈子,很清楚一个能称之为“工厂”的事物,再小的规模,建设成本也要以万元计。

“妈,不管你信不信,你儿子我……挺会搞钱的。”郭永坤呵呵一笑。

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这个问题他无法如实回答。总不能跟老母亲讲,我去港城充了回神棍,搞了一大笔钱吧?

“三哥,那你现在到底有多少钱啊?”

对于这个话题,郭小妹就相当感兴趣了,她得衡量一下自家到底有多少家底,这将直接决定接下来她在大学里的生活标准和学习态度。

“没钱,都投工厂里面去了。”郭永坤瞥了她一眼,没好气道。

“那工厂不赚钱?”郭小妹不死心。

“你一个大学生,集体挂靠难道还不懂么?工厂又不是我的,是国家的。”

“我说三哥,你是不是……傻呀?拿自己的钱投资,然后东西都是别人的。”

“怎么,不行啊?我为国家做贡献,我乐意!”

“小坤,你真是这样想的?”

郭永坤没想到自己随口一说,不想给郭小妹那厮造成一个他哥很有钱的感觉,老母亲却一下上心了,面有喜色。

他此刻的内心独白是:妈,国家应该给你发面锦旗。

要个个都像你这样教育孩子,大国腾飞,至少要缩短一代人的时间。

“啊,对呀。”也只能昧着良心先让老母亲安心。

因为这事不算完,他都能想象到,接下来老母亲势必会去工厂看看,同时也能想到她脸上的震惊表情。

如果不是为国家做贡献,弄这么大个摊子,她会吓坏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任何实体经济的商业模式,本身就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

春节日益临近。

要换往年,这时候身为老郭家长子的郭永年,肯定会忙着筹备过年的事宜。但今年,他的心思完全不在这上面。

“小坤,你上次说的那个个体户营业执照,什么时候可以办啊?”

小卖部里,趁着半下午,没什么顾客,郭永年拉着弟弟打听。

“开年之后应该就差不多了。”郭永坤望着他,笑问,“怎么,哥,你有什么打算?”

“你这话说的,这么好的机会,当然要把握好,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说说你的具体计划。”

“我都想好了,这个小卖部给它转出去,万友那小子有兴趣,我俩已经私下聊过。我再去建设路上找个好地方、大地方,弄个你以前跟我说的那种国外的超市。你觉得怎么样?”

如此看来,他哥干了两年小卖部,确实存了些钱,否则不能有这样的口气。

“你打算搞多大店面?”

“我其实去看过,建设路和沙洲路交叉的那地方,有个不错的门头,以前是个小印刷厂,现在关门了,空在那里,可以租下来,大概五百个平方。”

“五百平方?”郭永坤蹙了蹙眉,“那你忙不过来。”

“没事啊,请人嘛,你还不知道你哥我,别的本事没有,就朋友多。”

郭永坤突然意识到有个问题没跟他哥讲,而且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哥,你知道个体户为什么叫个体户吗?”

“为……什么?”郭永年挠了挠脑壳。

“所谓个体,通俗来讲就是一个人。你平时不爱看报纸,其实一些主流报纸上都披露过,国家虽然会放开政策允许城镇居民做生意不假,但是不准雇工。”

“啊?”郭永年懵了,那他设想的美好未来,岂不是一下全泡汤了。

想想就知道,五百平方的经营面积,他一个人绝对忙不过来。

“不过……”郭永坤托腮沉思,只能说他哥选了一个好行业。

“不过什么?”郭永年忙问。

“你要真想干,倒也不是一定不行,五百平方的经营规模,那你必须做好方方面面的管理,统筹好人员安排,什么人负责进货,什么负责收银,什么负责上货……”

“等等等等……你不是说不能雇工吗?”郭永年诧异。

“你如果只雇七个人,加你一个八个,记住,一定不要超过这个数目,那就可以。”

“是吗?”郭永年眼前一亮,心情峰回路转,“小坤,到底什么个说法?”

郭永坤张了张嘴,这个解释起来就很复杂了,而且他哥不见得能听懂。

一言以蔽之,就是“七上八下”的理论。

出自马克思的《资本论》,老马同志在书中,按照十九世纪中叶的计算,划分了“小业主”和“资本家”的界限。

即,当雇主所聘用的雇工在八个人以下,并且自己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时候,其身份就成了“介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中间人物”,也就是小业主。

而一旦超过了八个人,就是“占有了工人剩余价值”的资本家。

众所周知,老马的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高等学院还设有专门课程。

因此,“七上八下”这个理论,便会成了后人应用于实践中的一个铁律。

年傻子之所以数次进宫,就是因为触犯了这条铁律。